發布時間:2011-07-08 08:36:16
點擊數:45007 次
據我國教育部、人事部相關統計資料顯示,2006年畢業生人數有413萬人,而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95萬人,比上年增長19.9%。2010年我國有630萬大學生畢業校園,走向社會。預計2011年7月,將有畢業生671萬大學生畢業,畢業人數將創歷史新高。
117萬,145萬,212萬……從2001年開始,到現在每年的大學生畢業都以60多萬的速度在增加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復雜的,這也是由現代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和專業化,以及更加復雜的社會背景所決定的。原因如下:
第一、所學與所需錯位,求職者與企業供求無法成正比
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、健全和日益完善,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呼喚著各行各業的人才進入到市場中進行競爭,加上改革的進一步推進,下崗失業人員“再就業”工程的推行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,今天的高校大學生不再是“象牙塔”的王子和公主,他們在社會中的定位開始由“天之嬌子”變為“普通勞動者”。如今,“選擇職業的恐慌”已經成了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。另外,在“雙向選擇”的就業實踐中,由于學生缺乏長期有效的職業能力提升鍛煉和就業指導,致使學生求職就業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,始終比較明顯地存在著對接錯位的問題,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就業方向開始存在著裂痕,大學教育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壑溝日益明顯。
第二、崗位有限,求職人數持續增多,崗位與求職者比例無法成正比
當前,我們既面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大學生的就業分配問題,也面臨著在改革和社會轉軌的過程中體制間摩擦的問題。在廣大發展中國家,高校畢業生不能夠全部進入就業崗位,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。一是經濟發展的過程與“教育產品” 提供的過程不協調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,發展中國家因為經濟總量的限制,本身能夠提供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就有限,從而產生了就業總量的矛盾。在我國存在著這種因素,這就出現了面對廣大畢業生,社會和國家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,而大學生不能普遍就業的問題;二就是教育模式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不相適應,教育模式轉變往往滯后,結構不平衡現象在大學生身上較為突出的問題。這也是我國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一個熱點問題,例如學校新開設的專業與社會尋求存在著一個年限,這就出現了供求失衡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。這已被我國的教育工作者發現,并著力扭轉。在發達國家,經濟增長速度較低,而教育事業較發達,同樣存在著高校畢業生由于沒有工作經驗而不能馬上就業的問題。
第三,大學持續擴招,就業市場日益縮小,畢業生和勞動力市場無法成正比
在我國,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還有其特定的轉軌背景,這進一步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。一是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,高校畢業生一直由政府主管部門分配就業,畢業即意味著就業。造成了供方——大學沒有按照市場需求辦學,在新的歷史環境下,即使其專業設置眾多,某些專業隨著市場需求進行調整,但具有一定的滯后性,需要一個階段,之后依然不能夠馬上滿足市場的需求,這一情況在擴大招生規模后又進一步被放大,使得這個問題更加嚴重。二是我國近年來整體就業環境并不寬松,與大學生擴招幅度存在著較大矛盾。當前,我國正面臨著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、農村勞動力轉移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“三碰頭”的局面,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緊張態勢,不可能不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帶來困難。而且面對大學生就業的寬松政策不能夠在這時期迅速頒布出來,這就是沒有市場經驗的大學生就業困難。
第四,求職學生職業能力滯后于企業所需能力是就業困境加劇的重要原因
現在全球的一些優秀企業,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招聘優秀人才,但是還是無法完成招聘任務,根本原因在于大學的職業能力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。因此,大學生并不是太多了,也不是真的無用武之地,只是企業真正需求的職業能力還遠遠不夠。只要大學生調整就業觀念,擴大就業視野,提升職業能力,就一定會大有所為!